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具体评价要求
|
所需材料清单
|
符合性说明及证明材料索引
|
要求类型
|
分值
|
评分
|
权重
|
得分
|
0
|
基本要求
|
基础合规性与相关方要求
|
绿色工厂应依法设立,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
1.营业执照
2.土地证
3.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4.建设用地审批意见书
5.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受理凭证
6.排污许可证
|
|
必选
|
/
|
/
|
一票否决
|
/
|
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无较大及以上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
|
1.安全生产证明、环保守法证明、质监无处罚证明
2.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信用平台信用等级查询记录
|
|
对利益相关方的环境要求做出承诺的,应同时满足有关承诺的要求。
|
环境承诺书
|
|
基础管理职责——最高管理者
|
最高管理者在绿色工厂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满足GB/T 36132中4.3.1 a)的要求。
|
最高管理者承诺书
|
|
最高管理者确保在工厂内部分配并沟通与绿色工厂相关角色的职责和权限,且满足GB/T 36132中4.3.1 b)的要求。
|
管理者代表授权书、绿色低碳工厂组织管理机构图、职责分配表等
|
|
基础管理职责——工厂
|
应设有绿色工厂管理机构,负责有关绿色工厂的制度建设、实施、考核及奖励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
|
绿色低碳工厂管理机构及制度、奖励制度等
|
|
应有开展绿色工厂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目标、指标和实施方案。可行时,指标应明确且可量化。
|
1.中长期规划
2.年度目标分解
3.节能减排措施及相应的运行记录(可参考能源管理体系)
|
|
应传播绿色制造的概念和知识,定期为员工提供绿色制造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并对教育和培训的结果进行考评。
|
1.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制度
2.相关宣传条幅、标语张贴、培训记录、讲座等照片
3.签到表、考试试卷等
|
|
1
|
基础设施
|
建筑
|
工厂的建筑应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
|
1.生产许可/经营许可
2.土地使用证明、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3.建筑施工/验收材料、工厂建设批复文件、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消防验收批复等
|
|
必选
|
8
|
8
|
20%
|
1.6
|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时,应遵守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三同时制度”、“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产业政策和有关要求。
|
1.能评/环评报告
2.能评/环评批复及验收文件
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考虑适用性
|
|
6
|
6
|
1.2
|
厂房内部装饰装修材料中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标准要求。
|
施工设计总说明、建筑材料检验报告、室内装饰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和质量验收材料、装修材料检测报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检测报告(旧厂房可采用相关批复文件作为材料)
|
|
3
|
3
|
0.6
|
危险品仓库、有毒有害操作间、废弃物处理间等产生污染物的房间应独立设置。
|
厂区平面图、厂房布置说明、现场照片等
|
|
3
|
3
|
0.6
|
建筑材料:(1)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
1.绿色建材:绿色产品认证、绿色设计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
2.本地建材:采购合同、建材来源佐证材料(供销记录、150km范围内等)
3.采购要求、检测报告等相应文件补充
|
|
可选
|
4
|
4
|
0.8
|
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砌体结构和木结构等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
1.实景照片
2.施工、设计文件及可研报告中能体现相应结构的材料
|
|
4
|
4
|
0.8
|
绿化及场地:(1)场地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连廊。(2)厂区绿化适宜,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3)室外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
|
1.厂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连廊(现场照片)
2.厂区绿植情况汇总表
3.室外透水地面面积(绿化、透水砖等);室外总面积=总用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提供厂区平面布置图、设计图纸能体现绿化面积的材料
|
|
4
|
4
|
0.8
|
再生资源及能源利用:(1)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2)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10%。
|
1.建筑可再生能源使用:如光伏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屋顶光伏等
2.节水器具和设备:如感应水龙头、节水花洒、中水回用、循环水利用等(照片)
3.节水量量化(中水回用量、循环水量、冷凝水量、总用水量数据)
|
|
4
|
4
|
0.8
|
适用时,工厂的厂房采用多层建筑。
|
厂房设计图纸、现场照片
|
|
4
|
4
|
0.8
|
照明
|
人工照明应符合GB 50034规定。
|
1.建筑照明设计文件、建筑院设计布线图
2.照度检测报告
|
|
必选
|
7
|
7
|
1.4
|
不同场所的照明应进行分级设计。
|
1.照明管理条例
2.建筑照明设计文件
3.不同区域照明密度分级计算表(如有)
|
|
3
|
3
|
0.6
|
工厂厂区及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
|
采光、透明窗设计证明材料及现场照片
|
|
可选
|
4
|
4
|
0.8
|
工艺适用时,节能灯等节能型照明设备的使用占比不低于50%。
|
节能灯采购合同、照明设备统计表、建筑设计图、实景照片
|
|
4
|
4
|
0.8
|
公共场所的照明采取分区、分组与定时自动调光等措施。
|
1.照明灯具统计、现场照片(开关分组,光感控制,统计表,分配图,区域分级)
2.安装记录、采购合同等
|
|
4
|
4
|
0.8
|
设备设施
|
工厂使用的专用设备应符合产业准入要求,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
专用设备清单、专用设备采购合同、设备说明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当地产业准入政策
1.环评、能评报告
2.可研报告
3.验收文件
《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
必选
|
5
|
5
|
1
|
适用时,工厂使用的通用设备应达到相关标准中能效限定值的强制性要求。已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和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应限期淘汰更新。
|
通用设备清单(如电机、锅炉、变压器、空压机、风机、水泵)、高耗能设备淘汰计划、一些设备的节能认证证书
1.通用设备台账(含型号)
2.无淘汰落后设备声明
《高耗能落后机电产品淘汰目录》
|
|
5
|
5
|
1
|
工厂使用的通用设备或其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或主要运行参数应符合该设备经济运行的要求。
|
设备运行记录、能效测试报告、操作规程等
1.能效标识、产品铭牌、设备照片
2.能源审计报告
3.设备能效测试报告
4.能源评审相关文件
|
|
5
|
5
|
1
|
工厂应依据GB 17167、GB24789等要求配备、使用和管理能源、水以及其他资源的计量器具和装置。
|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表、计量器具校验报告、计量网络图、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1.能源评审报告(一二三级计量覆盖率)
2.若无能源评审报告,提供能源计量器具台账(照明、冷水机组、室内用水、室外用水、空压机流量、压力计量、锅炉等)、能源计量器具网络图、计量器具校验报告
|
|
5
|
5
|
1
|
能源及资源使用的类型不同时,应进行分类计量。工厂若具有以下设备,需满足分类计量的要求:(1)照明系统;(2)冷水机组、相关用能设备的能耗计量和控制;(3)室内用水、室外用水;(4)空气处理设备的流量和压力计量;(5)锅炉;(6)冷却塔。
|
计量器具布置图、计量器具清单等(电-照明、水、蒸汽、压缩空气等)
|
|
5
|
5
|
1
|
必要时,工厂应投入适宜的污染物处理设备,以确保其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污染物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应与工厂生产排放相适应,设备应满足通用设备的节能方面的要求。
|
环评批复、项目环保验收批复、排污许可证、污染物处理设备清单、采购合同、污水站设备台账、废水废气噪声检测报告
|
|
5
|
5
|
1
|
工厂使用的通用用能设备采用了节能型产品或效率高、能耗低、水耗低、物耗低的产品。
|
设备清单(包含效率、功率等因素)、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等证明材料
|
|
可选
|
8
|
8
|
1.6
|
2
|
管理体系
|
一般要求
|
工厂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 19001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
质量体系管理手册(封面)、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清单、质量体系内审和管评报告等
|
|
必选
|
10
|
10
|
15%
|
1.5
|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
|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复印件、认监委证书信息截图等
|
|
可选
|
8
|
8
|
1.2
|
工厂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 28001要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管理手册(封面)、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清单、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内审和管评报告等
|
|
必选
|
10
|
10
|
1.5
|
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复印件、认监委证书信息等
|
|
可选
|
8
|
8
|
1.2
|
环境管理体系
|
工厂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 24001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
|
环境体系管理手册(封面)、环境体系程序文件清单、环境体系内审和管评报告等
|
|
必选
|
20
|
20
|
3
|
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
|
环境管理体系证书复印件、认监委证书信息截图等
|
|
可选
|
10
|
10
|
1.5
|
能源管理体系
|
工厂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 23331要求的能源管理体系。
|
能源体系管理手册(封面)、能源体系程序文件清单、能源体系内审和管评报告等
|
|
必选
|
20
|
20
|
3
|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
|
能源管理体系证书复印件、认监委证书信息截图等
|
|
可选
|
10
|
10
|
1.5
|
社会责任
|
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说明履行利益相关方责任的情况,特别是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报告公开可获得。
|
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网络公开发布截图等
|
|
可选
|
4
|
4
|
0.6
|
3
|
能源与资源投入
|
能源投入
|
工厂应优化用能结构,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投入。
|
1、用能结构优化的项目(如煤改气、生物质锅炉等、节能、清洁、可再生能源)
2、能耗、产值、产量等数据,可来源于《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碳核查报告》等
3.改造方案、改造效果评价文件、运行记录
|
|
必选
|
10
|
10
|
15%
|
1.5
|
建有能源管理中心。
|
能源监测平台、运行记录、设计方案、现场照片等
|
|
可选
|
8
|
8
|
1.2
|
建有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
|
设计图纸、运行记录、设计方案、现场照片等
|
|
5
|
5
|
0.75
|
使用了低碳清洁的新能源。
|
低碳清洁能源(太阳能、天然气、地源热泵、宿舍空气源热泵)证明文件(购气合同、实施安装合同、项目效益分析等)
|
|
3
|
3
|
0.45
|
使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
|
如屋顶光伏、风/水电
1.工厂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热泵等)的证明文件
2.建设/改造方案
3.专线专缆建设证明文件
4.运行(上网)记录
5.绿电采购文件
|
|
3
|
3
|
0.45
|
充分利用余热余压。
|
余热:生产过程中涉及热力的使用(如注塑)
余压:蒸汽/空压设备
1.余热余压使用设备设计文件、现场照片
2.改造方案、改造效果评价文件、运行记录
考虑适用性
|
|
3
|
3
|
0.45
|
资源投入
|
工厂应按照GB/T 7119的要求对其开展节水评价工作,且满足GB/T 18916(所有部分)中对应本行业的取水定额要求。
|
近三年的用水台账、水平衡测试报告、节水评价报告、节水型企业申报材料与证书等
|
|
必选
|
10
|
10
|
1.5
|
工厂应减少材料、尤其是有害物质的使用,评估有害物质及化学品减量使用或替代的可行性。
|
原材料采购管控文件中包含有害物质限值使用要求、使用《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中产品的说明及清单、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特别是有害物质呈降低趋势)
|
|
10
|
10
|
1.5
|
工厂应按照GB/T 29115的要求对其原材料使用量的减少进行评价。
|
按照工业企业节约原材料评价导则进行评价、相关分析报告、提高成品率等考核目标、基于GB/T 29115的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相关证明材料
|
|
10
|
10
|
1.5
|
使用回收料、可回收材料替代原生材料、不可回收材料。
|
涉及可回收物料的原材料采购管理文件或相关记录(考虑适用性)
|
|
可选
|
5
|
5
|
0.75
|
替代或减少全球增温潜势较高温室气体的使用。
|
1.物料清单
2.原材料的低碳足迹筛选
|
|
4
|
4
|
0.6
|
采购
|
工厂应制定并实施包括环保要求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
|
采购文件及程序、采购合同、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应商评价表等(内容包括环保要求、供应商分级采购文件等)
|
|
必选
|
10
|
10
|
1.5
|
工厂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
原材料检验记录、检测报告
|
|
10
|
10
|
1.5
|
工厂向供方提供的采购信息包含有害物质使用、可回收材料使用、能效等环保要求。
|
采购文件及程序、采购合同(内容包括环保要求、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认证、质量和环保检测文件等)
|
|
可选
|
4
|
4
|
0.6
|
满足绿色供应链评价要求。
|
通过相应绿色供应链评价要求的证明材料
|
|
5
|
5
|
0.75
|
4
|
产品
|
生态
|
工厂在产品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
|
产品的设计文件(包括减少所使用材料的种类、使用产品本身的材料或者兼容材料进行标示标记、延长寿命等内容)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对于资源利用、能耗、环保、品质四个维度的相应规定:
1.产品的设计文件:减少所使用材料的种类、延长寿命、轻量化设计等说明;产品说明书(节能标识、循环标识)、专利、产品标准、生态设计相关专利
2.对于产品在国家推荐绿色产品、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目录当中的工厂,提供第三方评价证书
3.对于不在目录当中的产品,可通过企业标准等方式完成自我评价:厂方绿色材料声明(不使用有害物料等)、生产自动化水平、绿色减排设计说明等
|
|
必选
|
30
|
30
|
10%
|
3
|
按照GB/T 24256对生产的产品进行生态设计。
|
产品生态设计报告
|
|
可选
|
6
|
6
|
0.6
|
按照GB/T 32161对生产的产品进行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满足绿色产品(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要求。
|
绿色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第三方评价报告
|
|
4
|
4
|
0.4
|
有害物质使用
|
工厂生产的产品(包括原料和辅料)应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避免有害物质的泄露,满足国家对产品中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要求。
|
产品认证证书、产品检测报告
|
|
必选
|
15
|
15
|
1.5
|
实现有害物质替代。
|
使用《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中产品的说明及清单
|
|
可选
|
4
|
4
|
0.4
|
节能
|
工厂生产的产品若为用能产品或在使用过程中对最终产品/构造的能耗有影响的产品,适用时,应满足相关标准的限定值要求。未制定标准的,产品能效应不低于行业平均值。
|
能效检测报告、能效对标
|
|
必选(适用时)
|
15
|
15
|
1.5
|
达到相关标准中的节能评价值/先进值要求,未制定标准的,产品能效达到行业前20%的水平,前5%为满分。
|
能效检测报告、能效对标
|
|
可选(适用时)
|
6
|
6
|
0.6
|
减碳
|
采用适用的标准或规范对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或核查。
|
产品碳足迹声明或第三方评价的量化结果
|
|
可选
|
6
|
6
|
0.6
|
利用核算或核查结果对其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改善。核算或核查结果对外公布。
|
改善方案(如对供应商限制、减碳产品证书等),企业官方平台截图、认监委认证截图
|
|
3
|
3
|
0.3
|
适用时,产品满足相关低碳产品要求。
|
根据《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提供低碳产品认证报告
|
|
3
|
3
|
0.3
|
可回收利用率
|
按照GB/T 20862的要求计算其产品的可回收利用率。
|
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计算
|
|
可选
|
4
|
4
|
0.4
|
利用计算结果对产品的可回收利用率进行改善。
|
工厂提高产品可回收利用率的措施办法说明
|
|
4
|
4
|
0.4
|
5
|
环境排放
|
大气污染物
|
工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要求,并满足区域内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
环境监测报告、环评报告和批复
|
|
必选
|
15
|
15
|
10%
|
1.5
|
工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满足标准中更高等级的要求。
|
环境监测报告、环评报告和批复
|
|
可选
|
10
|
10
|
1
|
水体污染物
|
工厂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要求,或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委托具备相应能力和资质的处理厂进行处理,并满足区域内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
环境监测报告、环评报告和批复、污水处理委托合同、污染物处理厂资质证明等相关文件
|
|
必选
|
15
|
15
|
1.5
|
工厂的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满足标准中更高等级的要求。
|
环境监测报告、环评报告和批复
|
|
可选
|
10
|
10
|
1
|
固体废弃物
|
工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GB 18599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工厂无法自行处理的,应将固体废弃物转交给具备相应能力和资质的处理厂进行处理。
|
提供废弃物清单统计台账、固体废弃物委托处理单位合同、资质证明、实际照片等
|
|
必选
|
10
|
10
|
1
|
噪声
|
工厂的厂界环境噪声排放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要求。
|
环境监测报告(噪声)
|
|
必选
|
10
|
10
|
1
|
温室气体
|
工厂应采用GB/T 32150或适用的标准或规范对其厂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报告。
|
近三年碳排放报告或核查报告
|
|
必选
|
10
|
10
|
1
|
获得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方核查声明。
|
近三年碳核查报告
|
|
可选
|
10
|
10
|
1
|
核查结果对外公布。
|
碳核查报告结果对外公布,并网上截图
|
|
可选
|
4
|
4
|
0.4
|
可行时,利用核算或核查结果对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改善。
|
提供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温室气体改善结果证明、近三年单位产品碳排放降低等材料
|
|
可选
|
6
|
6
|
0.6
|
6
|
绩效
|
用地集约化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厂容积率,指标应不低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
|
总建筑物建筑面积、构筑物建筑面积、工厂用地面积的相关佐证材料(建筑设计图纸、厂区平面图、房产证、不动产权证)
|
|
必选
|
3
|
3
|
30%
|
0.9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厂容积率,指标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1.2倍及以上,2倍及以上为满分。
|
|
可选
|
2
|
2
|
0.6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厂建筑密度,建筑密度不低于30%。
|
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的相关佐证材料
|
|
必选
|
3
|
3
|
0.9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厂建筑密度,建筑密度达到40%。
|
|
可选
|
2
|
2
|
0.6
|
工厂的单位用地面积产能应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工厂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不低于地方发布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的要求;未发布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的地区,单位用地面积产值应超过本年度所在省市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
|
提供近三年工厂总产值(统计报表/审计报告)、工厂用地面积
|
|
必选
|
3
|
3
|
0.9
|
工厂的单位用地面积产能指标优于行业前20%,前5%为满分;或:单位用地面积产值达到地方发布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的要求的1.2倍及以上,2倍为满分;未发布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的地区,单位用地面积产值应达到本年度所在省市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1.2倍及以上,2倍为满分。
|
|
可选
|
2
|
2
|
0.6
|
原料无害化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识别、统计和计算工厂的绿色物料使用情况。
|
如适用,绿色物料应选用自省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目录等,或利用再生资源及产业废弃物等作为原料;使用量根据原材料清单测算。或提供其他绿色物料证明材料。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厂主要物料的绿色物料使用率达30%及以上。
|
|
可选
|
4
|
4
|
1.2
|
生产洁净化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应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
|
提供近三年产品产量、近三年环境监测报告(废水、废气)、废水产生量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优于行业前20%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前5%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应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
|
提供近三年产品产量、环境监测报告(废气)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优于行业前20%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前5%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应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
|
提供近三年产品产量、废水产生量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优于行业前20%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前5%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废物资源化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消耗量,指标应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提供近三年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量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消耗量,指标优于行业前20%水平,前5%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应大于65%(根据行业特点,该指标可在±20%之间选取)。
|
提供2022年工业固废台账及委托处理合同等,计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达到73%(根据行业特点,该指标可在±20%之间选取),90%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废水处理回用率,指标高于行业平均值。
|
提供近三年用水台账、废水处理设备台账、废水回用台账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废水处理回用率,指标优于行业前20%水平,前5%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能源低碳化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的限额要求。未制定相关标准的,应达到行业平均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
|
提供近三年产品产量、能源台账
|
|
必选
|
6
|
6
|
1.8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达到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的先进值要求。未制定相关标准的,应优于行业前20%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前5%为满分。
|
|
可选
|
4
|
4
|
1.2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指标应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
|
提供近三年碳核查报告
|
|
必选
|
3
|
3
|
0.9
|
按照GB/T 36132附录A计算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指标优于行业前20%水平。(装备、电子、电器等离散制造业可采用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指标。)前5%为满分。
|
|
可选
|
2
|
2
|
0.6
|
总分
|
100
|